【爱眼日】告别沙眼盲,关注眼健康
2015-06-06 07:35:23 浏览:1816次
爱眼日,英文称为“Sight day”。
1992年9月25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首次向全国倡议,并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爱眼日第一次研讨会。这一倡议受到眼科学界和眼科专家们的响应,决定每年5月5日为“全国爱眼日”。1993年5月5日,天津首次举办爱眼日宣传活动。受此影响,从1994年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在5月5日举办义诊咨询活动,同时宣传爱眼日的意义。199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今天,2015年6月6日是第20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活动主题为“告别沙眼盲,关注眼健康”。沙眼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防治的眼病之一。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结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称为沙眼。沙眼反复感染后可导致倒睫、角膜混浊,甚至引起失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沙眼在我国广泛流行,高发区患病率达90%,一些城市也高达50%至60%,以致当时流行“十人九沙”的说法。1956年,我国学者汤飞凡和张晓楼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原体,轰动了世界眼科界和微生物学界。此后,防治沙眼列入国家发展纲要,全国普遍开展防沙治盲工作。上世纪80年代,我国沙眼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根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沙眼从原来的首位致盲原因降至第三位,致盲率从50%至60%降至10.8%。
沙眼一度是我国首位的致盲原因。目前,我国已经提前实现消灭致盲性沙眼的目标。经过持续监测评估,我国现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实现了在中国消灭致盲性沙眼的目标,评估报告已经提交给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将在近期作出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