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家庭防控
2015-07-07 08:31:38 浏览:1669次
自2008年起,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多发传染病,患者以5岁及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每年手足口病的流行期一般是4~9月,而5~7月为发病高峰期。
为什么这几个月份的手足口病疫情会高发?
这几个月份除了多雨潮湿的气候、易感人群多、人口密度大等因素外,不良个人卫生习惯、场所环境清洁度不足,也是疫情高发的原因。比如,有关调查发现,超六成市民从厕所出来,自己不洗手或不为儿童洗手,就直接回座位上饮食,须知勤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饭前便后、外出后、喂养前。
另外,手足口病的聚集性病例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因为这些场所人群密度大,儿童相互接触密切,手足口病容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引起聚集性病例(即暴发疫情)的发生。
家庭防控牢记18字
暑假将至,孩子们将回归至社区、家庭度夏。在手足口病社区散发多的情况下,有什么防控好办法?家庭防控记牢18字——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风、少外出、早就诊、细观察。
勤洗手——无论是儿童还是家人、保姆等看护人,在饭前便后、外出后、喂养前、替幼童更换尿布或处理粪便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勤消毒——孩子的玩具、餐饮具、衣被等,要勤于清洗、消毒,用含氯剂浸泡或擦拭。尤其是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煮沸,衣被要暴晒;
勤通风——家居要经常开窗,搞好清洁卫生;
少外出——夏季正是流行高峰期,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更要避免到波波池等大型游乐场所游玩;
早就诊——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并进行居家隔离。如果家有二孩及以上,务必将患儿与其他孩子的用具、餐饮具、玩具尽量隔离;
细观察——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居家治疗期间,家长应留意患儿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烧不退、精神差、活力减退、嗜睡、烦躁不安、反复呕吐、肌肉抽搐等情况应从速求医。
怎样及时发现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需要提高警惕。可在光亮处或用手电筒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疱疹、破溃等异常情况,同时仔细查看四肢,尤其手掌、足底等,观察有无皮疹发生。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