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的“骨银行”
2015-08-31 09:51:51 浏览:1239次
内容提要:年龄 骨钙 骨质疏松

人体骨骼的强度与骨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人一生中不同年龄时期骨钙的含量是不同的。出生时,全身钙含量仅为25克,成人体内钙含量可达1200克,30岁左右人的骨量达到一生中的高峰,50岁起骨量每年丢失0.5%~1%,绝经后妇女每年平均丢失骨量3%~5%,妇女骨丢失最终可达峰值骨量的30%~40%,男性丢失20%~30%。因此峰值骨量就如同人体内的“骨银行”,年轻时峰值骨量越高,相当于在“银行”中的“储蓄”越多,可供人们日后消耗的骨量就越多。峰值骨量的多少主要是由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生活习惯等决定的。儿童生长期和妇女怀孕哺乳期钙的足量供应,成人克服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等),加强负重运动,都可以增加“ 骨银行”的骨量储备。
人到老年,由于体内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各种激素分泌减少,骨代谢紊乱,吸收的钙不能补偿排泄的钙,体内就处于负钙平衡状态。这时候为保证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体内主管钙代谢的系统就会动用骨库中的钙来维持血钙的平衡。虽然每天动用的骨钙的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缓慢持续地动用骨钙,使得钙不断从骨骼中流失,甚至使得“ 骨银行”只有“支出”没有“收入”,长此以往,骨量不断减少,骨结构中的骨小梁变细、变薄、断裂,骨密度下降,出现骨空洞,于是老年性骨质疏松就发生了。
针对老年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情况,很多人采取单纯补钙的方法。但是由于人体衰老的原因,肠钙吸收能力减弱,“骨银行”拒绝“收款”,因此钙补充不进骨。此时“增收”已经不大可能,但“ 节支”还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如何减少骨钙的流失,保住“骨银行” 中现存的骨量,对于老年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意义重大。
老年人由于甲状腺C细胞功能减退,造成降钙素分泌减少或停止,加速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国外的医学科学家在20年前开始尝试通过补充外源性降钙素弥补体内降钙素的不足,以制止老年人骨量的持续减少,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使用降钙素的同时补钙,达到增加骨密度,减少骨量丢失和防止骨折的目的。美国医学家给1255名有1 ~5处脊柱骨折的妇女用鼻喷降钙素治疗,5年后脊柱骨折的患病率比对照组下降了约35%。
降钙素喷鼻剂在发达国家早就被用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首选药物。但由于进口这类药品的价格较高,在国内降钙素喷鼻剂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产鲑鱼降钙素喷鼻剂金尔力进入市场,这样会使降钙素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得到普及。